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少子化和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终身化转型之路
韦妙;毛洪睿;邓雅秋;少子化、老龄化的新人口形势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规模”转向“效率”,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加快构建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以提升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力资本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开发路径,与之对应的职业教育形式也面临不同的问题:人力资本形成期的职业启蒙教育难以落地导致技能意识无法生根,人力资本增长期的学校职业教育培养不力导致技能结构供需错配,人力资本消耗期的企业在职培训权责模糊导致技能补充机制失效,人力资本衰退期的老年继续教育供求失衡导致技能释放效应受限。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政校家协同发力,抓住职业启蒙教育窗口期;完善“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转化率;健全职工在职培训制度,打破“年龄”“资历”职场天花板;开拓老年教育多元路径,激活银发经济创造力。
多样化发展背景下综合高中如何破局:实践逻辑与发展路径
贾旻;张一璇;梳理我国综合高中的演进脉络,历经初创摸索、探索调整以及改革探索三个阶段。从历史、实践与保障三个向度探究美、英、澳、日四国综合高中的实践经验。据此,应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基础;构建职普融通课程,拓宽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激发综合高中办学活力;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本科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王浪;孙齐鸣;李琼;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设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新维度,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扩大人才资源储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师资团队能力不足、产学需求适配度低及校企合作顽障难破等多重困境。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人才培养高层次与职业性的耦合,打造一批技艺精湛的高质量师资团队,加强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探索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径。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关系逻辑、现实挑战与未来走向
邵志晨;崔志钰;崔景贵;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受多种关系影响,其中办学规模受职教与普教的比例关系影响,办学功能受就业与升学的强弱关系影响,办学目标受教育与产业的供求关系影响。在多种关系影响下,中职办学定位在现实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职普关系制约下,未来中职会以一定规模的多样化方式存在;双重功能影响下,未来中职应在满足基础就业的同时服务学生持续进阶的需求;产教关系支配下,未来中职应持续推进产教深度对接与融合。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运行机制
韩雪军;作为新型产教融合载体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是企业、学校、政府和评价机构等主体在彼此依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链接岗位设置、标准设计、学徒遴选、岗位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提升等实践环节而形成的系统。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不仅能够面向战略性产业培养新质劳动力,还能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并对技能型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需要根据产教融合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融合互嵌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应在指导、监管和服务的三维框架中形成支撑力,企业要在岗位、标准和培养的关系链条中培育引导力,学校则要在学生、教师和资源的同频互动中发展服务力。












































































































































































































































































































































































































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善江;产教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产教融合具有深刻内涵,具有"双主体"性、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知识性、层次性等六个基本特征。"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相伴而生,历经七个历史阶段,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当前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把握广度、深度和力度三要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徐肇杰;在新一轮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辨析不清。文章通过对二者在教学论目标的分级等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后,提出应将这二者整合使用以进行中职课程改革的新建议。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
姜大源;课程开发是以对象或内容为依据,还是以过程或结构为依据,这是课程论以及教学论必须厘清的一个根本问题。任何学习对象或学习内容,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传递。结构是课程开发的关键。课程理论及课程开发必须关注的结构包括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结构、先有知识和先有经验的结构、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构。从应用性、人本性和操作性三个维度出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逻辑在于以应用知识的结构——工作过程为积分路径,将学习对象、先有知识与学习过程这三种结构在工作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予以集成。这是结构理论在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领域里的新突破。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张慧青;王海英;刘晓;"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随着产教深入融合需求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主体,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资源要素的融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现阶段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仍面临着融合逻辑不明确、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融合结果难以评估等问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岗课对接"课程体系,借助第二课堂实现"赛证促学",在多维评价体系下明晰"岗课赛证"融合效果,以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路径问题。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程德慧;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凝练好"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思政元素和教学技巧,系统设计"课程思政"递进教学路径,突出价值引领、工匠精神培育、企业文化融入等职业教育特色,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程德慧;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凝练好"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思政元素和教学技巧,系统设计"课程思政"递进教学路径,突出价值引领、工匠精神培育、企业文化融入等职业教育特色,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
张健;<正>大学生支教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志愿活动,旨在改善落后地区教育教学落后的现状。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社会舆论等客观环境的变化,1~3个月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明显增多,参与支教活动的心理动机也日趋复杂,对于支教活动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笔者就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回收率91.6%。结果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落后地区教育现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改进,以真正实现短期支教的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张慧青;王海英;刘晓;"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随着产教深入融合需求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主体,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资源要素的融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现阶段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仍面临着融合逻辑不明确、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融合结果难以评估等问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岗课对接"课程体系,借助第二课堂实现"赛证促学",在多维评价体系下明晰"岗课赛证"融合效果,以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路径问题。
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善江;产教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产教融合具有深刻内涵,具有"双主体"性、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知识性、层次性等六个基本特征。"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相伴而生,历经七个历史阶段,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当前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把握广度、深度和力度三要素。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马玉霞;王大帅;冯湘;"岗课赛证"融通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具有技能体系层次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特色优势。"岗课赛证"融通是产业技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面向的融合贯通,是技术逻辑在课程载体上的具体呈现。"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构建面临生成逻辑不一致、内部体系复杂、教学实施难等难题,解决之道在于设计方案时要从学习者中心出发,以职业能力成长为理念理清逻辑,以对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原则整合体系,以分层次多场景的教学模式赋能课程实施。